文章資訊內容

搞定三歲兒!-如何處理自主期的幼兒行為

當一對年輕的父母結婚後生子,你們確定做了一個重大的抉擇,你們與一個素昧平生的人結下了愛的關係,並與這個初次見面的小傢伙已經做了一生的承諾!他就是你們的孩子,這個關係是一生的承諾,他是你們接下來的甜蜜負擔。

從他哇哇落地開始,從此,你們的生活就開始忙碌起來,看著他從翻身、坐起、滿地爬到站起來,他到處趴趴走,什麼都要咬、撕、捏、丟,你每天的日子既忙碌又欣喜,從啞啞學語,直到他講話像個小大人,成天問東問西的年紀,你可能已記不清何時開始轉變的,日子充滿驚喜。進入三歲前後這個階段,似懂非懂,又愛表現,同時又想贏得你的注視,但也常常考驗著你的耐心。

以下幾個例子,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處理?

例子一
小明,活潑好動,常爬高爬低。有一天,他站上90公分高的櫥櫃,興奮地看著窗外,還猛然回頭得意地叫:「媽媽!你看!」媽媽大叫:「危險! 你給我下來! 數到三! 一, 二, 三!」

例子二
小華,剛學會拿碗吃飯,有天晚餐時,一面忙著講話,手邊還揮著筷子,一不小心把整碗都打翻了,飯菜掉了一地,一臉沮喪地大叫:「爸爸不要看我!」

例子三
小咪,傍晚跟爸媽到公園玩,騎腳踏車,盪鞦韆,玩得不亦樂乎。上了車,她累了,很篤定地說:「我不坐兒童座椅,我要媽媽抱著就好。」爸媽不同意,氣氛一時很僵。

例子四
小洋,平日很喜歡跟前跟後,做些家務事。午餐時,她對眼前的飯菜,有一口沒一口地扒著,希望爸媽餵她吃。爸媽不想,希望她自己吃。

例子五
小東,有天和爺奶跟團出遊,到休息區小歇,天氣冷,洗手時接觸到溫水,舒服得不想走。阿公說:「快點上車!其他人都在等我們!」不等他回應,爺爺把他從背後的衣服拎著就走。

上述例子中,你會怎麼處理呢?
這沒有標準且惟一的做法,筆者建議你們可以這麼做

例一
孩子在這個階段,對周遭的環境充滿了好奇,經常用行動探索, 做父母為避免危險或省得麻煩,常嚴辭厲色,給於口頭的警告或行為上的規範,甚至當下阻止他的行為。當下的你,若是能克制自己的驚恐情緒,走到小明的旁邊,跟他一起觀察一下窗外的景致,好奇問他:「你怎麼上來的? 待會你怎麼下去?」 知道他怎麼利用他的心智與能力,克服障礙與困難,當然更重要的是,討論與提醒他如何避免危險。

例二
孩子在這個階段,肢體運用的能力還不很成熟,常無法完成他自己想要的目的而感到沮喪和挫敗, 若是父母在此時因為他的嚐試,擔心他帶來麻煩的後果,很容易就取而代之,幫他做或完成,就像吃飯怕他掉或灑出來,乾脆餵他比較省事。這一來,就會剝奪他嚐試的機會。因此,當孩子嚐試錯誤時,要給予較大的寬容去鼓勵他。若是已弄亂了飯菜,其實他已經得到教訓,再責備他就容易引發他的防衛而大叫。因此 做家長的你,只要冷靜地彎下腰來收拾殘局,讓他站在一邊觀看就可以,若再大一點,必要時,可以叫他一起來收拾,麻煩的後果來得到教訓。

例三
當孩子累了、餓了、想睡或生理不舒服等基本生理需求,做父母的得優先處理,但是小孩坐兒童座椅,是安全考量,不容妥協,但是跟執意不坐汽座的孩子對抗,通常是吃力不討好,只會引來更多的情緒。因此,不妨先把車停在路邊,跟孩子溝通講理,你可以說:「你不坐汽座,待會我們經過有警察的地方會被攔下來,爸媽可能被罰,你要爸媽被罰嗎?」孩子想回家,他也不想他心愛的爸媽受罰,通常會乖乖就範。

例四
小孩在這個階段的自主期,喜歡參與家事,動手做,滿足他好奇與探索的心理,這是很重要的動力。因此,孩子對當前的事沒有興趣,不要一直催促或施壓,不妨考慮他喜歡的事當後果或鼓勵,可以達到事半功倍。例中的父母,媽媽可以在小洋面前,若無其事地跟爸爸說:「嗨!吃飽飯,我要切水果,你要去澆水,那誰來洗碗呢?」孩子搶著說:「我洗!我洗!」媽媽接著說:「但是你還沒吃完飯呢!」接下來 就可以預期發生什麼事 ! 用他喜歡的事當誘餌,通常有效。

例五
孩子對於當前喜歡的事物,通常會持續玩到盡興,因此,要轉換目標,需要給一些時間,讓他有心理準備。例如:「我們五分鐘後要吃飯了,準備把玩具收一收囉!」「再十分鐘後,遊戲間要關門了,我們得離開,要準備囉!」這些轉圜的時間對幼兒而言,特別需要。當你需要轉換活動,若是能加上吸引他的活動,就更容易做到。例中小東的阿公,除了宣告時間已到,若能加個話:「我們來比賽,看誰先到車上!」可能就會讓他願意離開洗手台。

現實生活中, 許多父母身邊帶著孩子,卻眼睛盯著手機,這是危險且不好的示範,孩子需要你的眼神關注,這有如孩子成長時所需的心理營養。當父母心不在焉時,孩子失去被關注的機會,比較會做出各種出其不意的舉動,來吸引你的注意力。當眼睛盯著手機,你好像在告訴孩子:手機裡有好玩的事物。難怪孩子大一點,就會跟你搶手機來看,日後甚至沉迷於3C產品中。這樣沉迷於3C用品的孩子,比較會疏於人際互動,這是很不好的生活習慣。

三歲左右的孩子,可以透過意志力而控制事務,他會很得意, 若是他無法掌握情況或是受限體力,會有自卑和懷疑的感受,日後,孩子的勤快可以對抗他的自卑感。

讓孩子對事物的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創造力的以及有挫折容忍力,他會感到自信和快樂。對事物的學習,抱持積極而正向的態度,這是非常重要且寶貴的特質,做為父母的你,想必樂於讓你的孩子成為快樂有自信的孩子!

對這個階段的孩子,若是經常遭受嚴厲的指責或懲罰,只會讓剛剛探出頭、想好奇去理解新事務與探索環境的習性,很快的退縮,甚至情緒產生消極或憂鬱的個性

 因此,當父母面對孩子不適當的行為時
你可以採取的策略是:

  1. 冷處理 (例如:不小心打翻東西) 短暫讓他嚐到一點不舒服的滋味,以後果當作教訓。
  2. 疏忽或淡化 暫時忽略他的不適當行為(例如:說髒話) ,想要吸引你的注意,是沒有用的。
  3. 簡單說理 易地而處,讓他考慮別人的感受,以合理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
  4. 轉個彎 轉移他的注意力 用他有興趣的事做為誘餌,引導他往合理的方向去做。
  5. 強化你所期望的行為或鼓勵適當的行為 用驚喜、讚嘆與欣賞的眼光和語氣,滿足他被關注的渴望。
  6. 必要時,若有其他小朋友(或手足)做到被期許的事,你可以輕輕提點;「哇!姊姊吃完飯了,可以下去玩囉!」引發他效法的欲望,但要注意不要拿他和姊姊比較,久而久之,無意中會助長手足競爭。要強調的是「行為」而非「人」,因此,你可以說;「你趕快吃完飯,也可以下去玩喔!」
總之,孩子是透過你看他自己的眼光,終究成為他看自己的角度。在幼年的孩子身上,時時刻刻都在吸收父母對他的態度,成為他未來對自我對人的生活指標,何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