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內容
個別諮商
成人 個別諮商 |
![]() |
你了解自己嗎?生活中有時候會不會突然地暴怒,或是感到莫名的悲傷,卻不知為何如此?有時候明明不想要傷害對方,可是卻不由自主地說出傷害對方的話,或者對於個人生活中的自我及人生觀、生活適應、人際關係、家庭與親密關係、工作與生涯困境、哀傷與危機處理等議題感到迷惘困惑呢?你可以透過個別諮商,將可以獲得一些協助。

『個別諮商』是透過心理師和來談者之間的互信關係,採一對一的會談,這是一種「助人自助」的專業歷程,有別一般親友間的聊天。
它是一個瞭解自己、探索自己的過程。通常心理師都會秉持積極尊重、溫暖關懷和深度的同理心,使來談者獲得了一個省思的空間,去經驗和了解到自己內在的情緒,探索 壓抑的自我,以及內在深層的期待。
它是一個瞭解自己、探索自己的過程。通常心理師都會秉持積極尊重、溫暖關懷和深度的同理心,使來談者獲得了一個省思的空間,去經驗和了解到自己內在的情緒,探索 壓抑的自我,以及內在深層的期待。
來談者透過這個談話的過程,可以對自己增加更多的認識,或是在談話過程中所獲得的頓悟,拓展了對自己內在世界的覺察,逐漸疏通了鬱積的情緒,因而獲得自身內在的力量,且能以新的眼光看待問題與自我,進而能夠克服困難。
在個別諮商中,心理師較少會給予建議或是指導,來談者可以在會談中探索自己的感覺並討論自己的相關問題,透過被接納的感受,可以體會到自己才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透過『個別諮商』的過程,來談者可以探索造成自己心理適應不良的問題,釐清思緒的紊亂、情緒的苦痛或行為的困擾,幫助來談者宣洩情緒,接納自己,重建自我的信心,促進自我成長,提高適應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並重新學習做出對自己最好的決定。
兒童遊戲 治療 |
![]() |
每一個人有自我成長的可能,兒童也是如此,針對具有情緒困擾及生活適應不佳的兒童,心理師會採用以兒童為中心的遊戲治療,協助兒童將自己的困擾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出來。
心理師在遊戲的過程中,將提供一種接納與包容環境,讓兒童在遊戲過程中,真實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以及想法,對於兒童的口語(或非口語)所要表達的形式與內容,心理師會適度地反映出來,以協助兒童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與想法。此外,心理師也會將遊戲過程中將所觀察到現象,轉換成可以與家長(或老師)可以溝通的材料,邀請大家一起合作,以利幫助兒童在生活上有更好的適應。
由於兒童處於未成年階段,諮商進行前,需要獲得家長的同意,並簽署諮商同意書,才能進行諮商。在諮商的過程中,若牽涉到違反「兒少法 (註)」有關議題,心理師也需要進行通報的流程。
青少年 諮商 |
![]() |
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認同(自我統整)的重要階段,也會經歷到大大小小的情緒風暴,更容易出現很多的心理困擾,包括:同儕間的人際問題、學校的課業壓力、親子間的互動衝突等。
青少年的諮商輔導,與兒童或成人的諮商輔導有所不同;心理師要與青少年進行諮商時,最容易遭遇的挑戰是青少年是否接受諮商的意願,其次是對大人的刻板印象,因此,與青少年諮商時,心理師需要透過同理、關懷與傾聽的諸多方式, 與其建立信任關係,讓他願意跟心理師袒露心事。心理師也必須在保密的前提下,盡力做好親子溝通的橋樑,適時與家長討論青少年所遭遇的困難,協助家長對孩子有更多了解與體認,以調整與青少年互動的方式,改變為更和諧有利的親子關係。
在諮商領域中,青少年族群一直是被公認為最具挑戰性的諮商對象之一。與青少年進行諮商時,心理師會從青少年的生理、心理、人格、情緒與社會發展等觀點切入,找到合適的策略來協助青少年改變與成長。
針對未成年的青少年個案,同樣需要在諮商前,獲得家長的同意,並簽署家長同意書。若在諮商的過程中,發現有牽涉到違反「兒少法 (註)」或其他法律的相關議題,心理師都有通報的義務。
備註:「兒少法」原名為「兒童及少年福利法」,於民國 104 年 12 月 16 日修正為「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諮商服務時間:
收費參考標準:
![]()
服務流程:
諮商時間的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