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資訊內容

如何辨識與協助有自殺傾向者-2010/3/4葉寶玲

   如何辨識與協助有自殺傾向者-作者:葉寶玲(2010)

近年來自殺率節節高升,自殺影響的不只是本人,甚至經過媒體報導後,更擴大影響到其他人與地區。自殺並不是由於某個因素所導致,而是個體持續因應壓力源過程中所採取的手段之一,自殺乃是多種因素互動之後的結果。下面簡要說明造成自殺的系列過程:

第一:源自兒童早期的問題,如知覺父母的拒絕或忽略,而產生無助感與寂寞。

第二:兒童期問題延伸至青少年期,如遭遇新的困境,使問題變得更複雜。

第三:無力克服生活的壓力,並且感到很孤獨。
第四:在一系列的壓力事件後,社會關係濱臨瓦解,充滿無望感。
第五:在自殺嘗試前,肯定自殺之正當性而後採取行動。
自殺事件未發生之前,可以進行各項防範的措施。例如,對教師或員工及心理衛生相關工作者提供在職研討會或工作坊;對家長介紹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資訊;諮商專業工作者接受有關自殺預防與介入訓練等。這些心理衛生服務目的在增進個人的心理健康,以避免累積過多的壓力,造成無法調適而走向自殺一途,並且讓專業工作者與父母對自殺有所認識以適時對徘徊死亡邊緣者伸出援手。

其次,可使用標準化測驗進行篩選有自殺傾向者,也可以參考下列特徵進一步觀察與辨識出有自殺傾向者:
1. 十分憂鬱、缺乏精力、持續厭煩、無法集中注意力、極度忽略個人儀表。
2.經常抱怨與情緒有關的生理症狀,如胃痛、頭痛。3.
與權威人士交戰、突然出現對他人之暴力反抗的行為、人格驟然巨大改變。4.
不能忍受讚美。
5. 濫用藥物、濫交。
6. 逃家。
7.學業落後失敗、對課業感到無興趣和無力、中輟。
8.社交孤立,例如從家人、朋友及一般活動中退出,不與人溝通,缺乏親密朋友和可信賴的人。
9.來自破碎家庭或當時家庭中不和諧,如父母離婚、分居、或有受虐待事件。
10.最近遭遇重大失落,如家人或友人死亡、與異性分手。
11. 不尋常的飲食與睡眠模式,如過多或過少。
12. 喜歡談論失敗、無價值感、死亡等問題。
13. 收集藥丸、刮鬍刀、刀片、繩索或槍械。
14. 密友或家人曾自殺。
15. 出現自殺姿態,如自虐、表示要自殺或剪髮。
16. 以前自殺未成功。 對於上述所觀察到具自殺傾向者,應即時轉介或提供專業協助,以順利度過此重大危機事件。(作者為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諮商心理學組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