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資訊內容

說與不說衝突多?談婆媳相處-2017/1/19劉玲惠

   說與不說衝突多?談婆媳相處之道-作者:劉玲惠 現為喆方心理諮商所所長

      李太太自從結婚以後,就一直與公婆同住,白天上班,下班後,拖著疲倦的身體,還得跟著婆婆在廚房裡忙來忙去,而下了班的先生却可以在客廳看電視,等吃飯。有時,實在太累了,好想提議去外面吃就好,可是,看來公婆是不會答應的,因為婆婆常說:外面的口味不合,…等等,只好不提也罷!煮飯還小事一樁,飯後碗盤的收拾,全由她一人處理,其他人却無意幫忙,有時,她也暗示先生一起來幫忙,婆婆意會後就會主動來做,並口中唸唸有詞:「這是女人家的事,用不著男生來做。」讓她真是氣結了,日子久了,愈來愈委屈-我像是嫁進來的女傭。

    自從媳婦生了兒子以後,陳太太的家務又多了一項—帶孫子,媳婦身子一向不好,陳太太好意要她多睡一會兒,所以,早上就主動做了早餐,反正她起得早,現在孫子也由她帶,起初不覺得累,現在發覺一整天下來都快吃不消了,晚上,孫子也黏她,媳婦也樂得一邊涼快去,週末假日,小倆口出去訪友旅遊,也把孩子丟給她,反正,理所當然,她好羨慕鄰居可以去參加的旅遊—老人會、媽媽班等,好像逐漸離她遠去,心理真不是滋味。

    自古以來,婆媳問題常是家庭裡難解的課題,以前的大家庭,同在一屋簷下,人多嘴雜、暗流起伏、甚而針鋒相對;如今,大都流行小家庭,隨著政策的鼓吹,或因經濟因素,新婚的夫妻除非有相當的理由,非得搬出去不可,否則還是會留在父母的大家庭裡,好像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如何相處的問題,就考驗著這一家人,特別是其中的婆與媳了。 

    常言說:多年媳婦終成婆,萬般滋味在心頭。做婆婆的,先是在自己的娘家生活了一、二十年,進入了夫家好不容易適應了這個夫家,先適應了媳婦的角色,一旦當了家,穩住了山頭,身為婆婆了,就此地位穩固,不愁其他。如今,時代不同了,這年頭,社會環境在變,家庭權力也在變,許多現今身為婆婆的人也會有些感觸:以前年輕時,要看婆婆的臉色;如今,年老了,就得看媳婦的臉色。因此,許多人也有了危機意識,這年頭,什麼都在變,而這個婆婆角色怎麼當才好呢?

    許多年輕女孩,結婚前很浪漫,婚前只有男女雙方,眼中只有「他」一個人,婚後,才赫然發現,「結婚」不只跟「他」一人同住,還要跟「他」背後的一群「家人」相處來往,那份不自然,可想而知。很少人會事前就想好:我要當一個怎樣的媳婦?我能做到什麼?大都從父母身上,揣摩自己:要做一個乖巧懂事,孝順體貼的好媳婦,有的也會從旁人經驗得到答案:婚後千萬不要跟公婆住,否則會很慘。

    看來,沒有一個萬用的公式可以套用在每個人的身上,有的想跟公婆住,有的公婆却希望自己住,比較自在;有的不希望與公婆住,偏偏情境就不允許分開住,那怎麼辦?其實,住與不住,都得相處與來往,重要的是:把握相處的原則。

    來自不同的家庭,其背後的語言、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勢必有很多的相異,先去了解彼此的不同處,接納它其來有自,僅管有時碰觸在一起時會覺得不舒服,也不要太快對號入座,比如:淑惠發現婆婆是認為「家務事是女人的事」的人,不要太快就認為「喔!那我是女人,就可以對我不公平!」其實,在婆婆的觀念下,她自己就是受害者,她就是這樣期待自己呀!所以,先了解她,就比較能同理她。

    接著,了解對方,觀察他情緒的變化。以前的女孩習慣被要求「有耳無嘴」,尤其是女人在家裡的地位,比較是隱性的,說了也沒人聽,因此,有些到了婆婆的階段,仍然用「情緒」或「啐啐唸」來表達,這樣很容易引發他人情緒的反彈而不自覺。因此,清楚地聽進她所說,仔細去印證他心底所要說的,觀察情緒的變化,必要時,鼓勵他表達出來,比如:陳太太的兒媳可以這麼問他:「媽!帶孫子很累喔!你希望我們怎麼做比較好?」

    凡事說清楚,講明白,彼此才不容易猜來猜去。但誰來說,怎麼說,也是一項藝術,事前考慮清楚,總比事後解釋,來得好些。溝通時,儘量先站在對方立場想一想--「他會有何感受?」再肯定對方的用意與善念--「我知道你很庝孫子,我也很感動。」接下來提出意見--「那我們可不可以…?」多點彈性,給對方多點思考與選擇的空間,也是很重要。

    感性出發,多用「咱們」,增加團結與合作,少用「你們」,少些分割與隔閡。主動與熱誠!更是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