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資訊內容

如何照顧年老的父母-2011/8/10劉玲惠

   如何照顧年老的父母--喆方心理諮商所長 劉玲惠

母親節剛過,這次返家回來之後,威銘心頭一直有些怪怪的,經常陷入沉思中。

這陣子,公司較忙,也隔了較久才帶妻兒回家探視爸媽。這次回家無意中發現爸爸的背微駝了,走路也較吃力,以往他望之生畏的嚴肅眼神,多了些空洞的感覺,媽媽仍然在廚房忙進忙出,不肯因過母親節而到外頭用餐,反而以「外頭哪有家裡的好吃」為由,堅決要自己煮。

只是在廚房的煙霧中,媽媽的頭髮顯得更白了,這下他才驚覺:媽媽真的老了,似乎不像過去那麼硬朗。一向覺得他們是那麼的能幹、堅強,這下好像有些不同了,媽媽還有意無意地提起:「有空要回來多看看,你爸爸最近常念著呢!」

人到了中年,子女長大了,親子關係變了,對自己年老父母的關係也漸漸的轉變了。雖然說父母仍然把成年的子女當成永遠的孩子般對待,有時還放不下身段,仍對子女嚴詞以對。身為子女的人,也不知如何調適,是否要像以前一樣對父母「順從」,還是直接表示:「我也是為人父母了,這些我都懂。」這麼直接了當又怕傷了父母的心。

這些年老父母,本身有些困難或需要,也不便跟子女開口,像威銘的爸媽,生活上的孤單寂寞,相對會增加對親情的渴望,然而表達出來的,卻是那麼含蓄。為了尊嚴,就是難以啟口,年老體衰的父母,需要子女的幫忙與照顧,心理上就更加矛盾了!面對這種親子關係的反轉,已是青壯年的子女,就必須漸漸去接受這事實,並學習如何面對。 「照顧父母的知識」與「教養子女的知識」一樣重要!

首先,要了解老年父母可能面臨的各種衝擊:是否因退休而生活失去目標?是否對身體的退化,產生了恐慌?經濟上有無困難?子女不在身邊,是否感到失落?若是家中父母已少了另一半,他(或她)的思念與哀傷,如何走過?他會不會照顧自己的生活?他如何看待死亡?
這些都是身為子女的人需要去積極了解的課題。

積極充實老人的知識,例如:老人的身心變化,醫療保健、情感需求、居住條件…等等,才能貼近自己家中的父母切身的需要。身為子女需要心理上有所準備,或快或慢,不能忽略他們的身心狀況正在走下坡的事實。 小心處理親子關係的轉變 在實際生活中,要調整適應與老年父母的關係有時並不容易,因為受到過去長年與他們相處經驗的影響,做父母的,仍然不肯放下威嚴的身段,希望保有能幹的形象,但事實上,年紀的增長,又讓他們深感「今不如昔」,要維護那份尊嚴,也不太容易。

因此,身為子女要小心處理這種關係的轉變,要懂得言語的探問,體察他們的身心的各種變化,細心地去判斷,以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有的父母較「鐵齒」,不承認自己的衰老與不便,就要更加委婉解說,以便讓他們能接受,不要因心急而損其尊嚴,當然更不要因他們的抗拒而放棄對他們的關照。 體貼他們的生活需要,鼓勵他們充實自己的生活。
年長的人容易「新的記不得,舊的忘不掉」,用你的耐心,傾聽他述說陳年回憶,是貼心的體現。鼓勵他們走出家門,尋找老朋友聊天;去各地長青大學上課,充實生活知識;勇敢實踐年輕時的夢,做他們有興趣的事;參加志工或其他社團,尋找老當益壯的感覺,讓他們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年長的人能獨立而充實的生活,可以帶給他們真正的快樂,更減少對子女的依賴。

年長父母喜歡熟悉的環境,不喜歡生活經常改變,因此,居家環境的老舊與不便,常常久而未察,有時也是因體力有所不逮,即使已是危險的環境,就還是視而不見。
必要時,得細心檢查,協助他們修復與更新,以體貼他們的需要。多點時間陪伴他們,或者三不五時地打通電話,都可以聊表心意,藉此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也可以更接近他們的心理需要。
聽取他們的心聲,必要時坦誠以告父母的人生經驗豐富,不要期待他們太快改變他們的人生觀與生活態度。親子間對事情觀點,由於環境與經驗的不同,彼此有所不同,也是必然的。
聆聽他們的心聲與想法,是溝通最有效的方法。  

父母堅持己見,難以改變是子女最感到困難之處。有關他們自己的生活安排,自有他們的順序與規律,老年人多半希望安定與熟悉的生活習慣,最好多尊重他們的選擇,必要改變時,最好能緩和而循序漸進地進行,突然的改變,通常只會增加他們適應的痛苦,反而得不到他們地接納。  

溝通時,口氣委婉,是最佳上策。例如:「爸,我在開車,你講那麼多,我會分心,這樣反而危險。」有一些重大決定,必要時,找個適當時機,還是坦承以告比較妥當。

做好陪病與照顧,了解父母對終了的期待,
老年人生病,情況隨時會有變化,因此,身為子女對病情及其未來的可能發展,需要多一份了解,以做好各種準備。年長者看到週邊親友逐漸凋零,多少對自己的下一步,難免有些悲觀,為避免父母不必要的擔心,盡量保持冷靜與樂觀的心情,以他能懂的語言解釋病情。對於一些檢查或照護工作,病人容易不舒服或懷疑,為取得他的合作,最好要讓他瞭解即將要進行的處理與必要性,有些動作,需要慎重考慮,隨時尊重病人的隱私,才不會增加他們對自己「老而無用」的感受。

生老病死,雖是人生必經之路,但是每個人面對死亡,卻有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些年長的人,避諱談「死」,甚至恐懼在心,絕不碰相關的人事物,但是萬一病情有意外的發展,連說再見都來不及,徒留生者遺憾。因此,最好在父母健康時,儘早了解父母對自己終了的期待。這是難以開口的話題,卻是很重要的準備,平時做好準備,才不至於臨時亂方寸。

總之,現代的人對於子女的照顧,總會花去很多的心思,但是對於父母的存在與需要,總有些有意無意的疏忽,存在著「他們是永遠的強人」「他們一向都在照顧人,理應也會照顧自己。」,其實,醫病人的醫生也有同樣的議題和需要他人的照顧。

畢竟「照顧父母」,這事無法假手他人,所以讓我們能用更貼近父母的方法照顧他們吧! (100.05.10) (作者為喆方心理諮商所所長,本文刊載於中科員工協助中心季刊2011年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