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資訊內容

住在一起與不住在一起~2017/1/17劉玲惠

      

「媽,趁這禮拜的週六,我回家接你們上來住幾天,好不好?」家齊在電話一端又舊話重提。

 「好是好,就怕像上次,住個沒幾天,你爸又急著回來,到時候你和惠明都在上班,叫誰送我們回來?」

 

    「那你就勸勸爸爸,多住幾天嘛!」做兒子的仍不死心,一味地說。

 

    「沒辦法啦!你也知道,你爸爸那個個性,愈老愈固執,上回返家後,就一直

      嘀咕著:還是住在鄉下的好,左鄰右舍都熟悉,連抬槓都不怕沒對象,從年

      輕住到現在的房子,閉著眼睛也可以找到東西;住你那兒,出了門,就像瞎

      子一樣,摸不回來,不出門嘛!整天只能看電視,沒事可做,家家戶戶,鐵門

      深鎖,誰也不認識誰,每天坐在裡面,像在關犯人,難怪你爸住不慣!」媽忍

      不住說了一堆。

 

     以上的對話,的確是許多現代家庭的心聲。年輕的一代,在外頭工作,落地生根,再也回不到鄉下的老家,可是,想到年紀逐年增加的父母,心裡頭難免一股隱憂;現在的父母,身體還健朗,屋前屋後,上山下田,似乎難不倒他們,但日子一天天過去,兩佬身邊沒個子女照料,萬一那天他們任何一個發生了意外,或那個病倒了,屆時該如何是好?找他們到身邊來住,天天看得到,至少比較安心,萬一有個三長兩短,都市裡交裡方便,資源也較多,緊急狀況至少可以掌握,為人子女,要盡孝道,也只有如此,圖個心安。但是對一向住慣老家的父母而言,却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祖傳下來的田園,放著不做,心裡上說不過去,儘管體力不行了,仍捨不得賣,而熟悉的環境,帶給老年生活一般安定的感覺,更是難以易動的主因,因此,許多的銀髮父母,儘管心中思念兒孫,也嚮往著「閤家團圓,兒孫繞膝」的歡樂景象,却寧可老守家園,過著形孤影單的生活,對於未來生活的發展,可能遇上的難題,他們抱著「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態,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候再說!

 

    台灣的社會,走過工商繁榮的年代,再也回不到早年的農村生活,可是,現階段的老年人,還沒建構好「兒女不在身邊」的晚年生活理想景像,不少人腦中還存在著孩提時「全家老小住在一起」的融景,難然隨著兒女的就業婚嫁,也只能無奈的承認,那份憧憬已愈來愈遠了。

 

    身為子女,遇到這個難題,還是得積極面對才行,與其等狀況真的發生了,除了措手不及,徒增問題的困難度,倒不如儘早作準備。首先,可以製造機會,深入雙方生活,增加彼此的了解。父母不願前往孩子的住處,時間可以由少則一、二天,逐漸拉長,在這當中,妥善規劃他們的時間,如:種種花草,認識社區,了解附近的公共設施,吃吃小館子,參觀展覽,參與活動…等等,讓他們了解與體驗都會生活的便利與多元化。帶他們結識社區內的人士,參加老人會,長青學苑的活動,讓他們自然融人群中,消除陌生感,子女也可藉返家時間,重新再認識他們的生活條件與鄉里的資源,教導運用社會資源,提升生活品質。再者,趁父母體力還不錯的階段,增進父母學習與探索能力,利用生活進步的設施,讓他們逐步適應現代生活,如:手機、電腦、微波爐、視聽媒體…等,體貼細心地教導,加上適時的鼓勵,讓他們產生興趣,不致於與現代生活脫節,最重要的是:積極與父母溝通,審慎面對未來的可能性,親情的温暖呼喚,拉近彼此的心,調整消極的心態,討論出任何可能的安排,心理上可以預作準備,以解除彼此心上的那顆不定時炸彈。

 

    畢竟,給父母一個安穩妥當的晚年住處,身為子女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