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資訊內容

豆與豆箕~談手足之爭-2010/4/8劉玲惠

   豆與豆箕~談手足之爭-作者:劉玲惠

美琪是家中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在媽媽眼中,她是個既勤快又自動的孩子,卻老是喜歡鬧彆扭,搞得媽媽不知如何是好。

美琪總認為媽媽偏心,比較疼姐姐和弟弟,雖然姐姐常因被動不做家事而挨駡,卻還是常常可以得到新衣,她卻得穿姐姐的舊衣,用她用過的文具,媽媽說:「丟了可惜,還可以穿嘛!」談到弟弟,那更不用說,弟弟每次霸道時,媽媽都會要她多讓點,弟弟就常有新玩具,不用做家事,更可以跟著媽到處去,每次她吵著要跟,媽媽總以「弟弟小,在家不放心」為由,忽略她的要求,看在眼裡,心裡真是又氣又妒,因此,美琪就常趁媽媽不注意時,故意踩弟弟一下或把弟弟的玩具弄壞而讓他哇哇大哭,她就裝得很無辜,讓媽媽找不到理由懲罰她,心裡自是痛快無比。

對於姐姐,美琪非常注意她的行止,當她沒做好功課,沒做家事而看電視時,就趕緊跑去告訴媽媽,姐姐就一定被打駡得慘兮兮,而她就在一旁涼快,心中暗暗高興,這時,趕快表現得乖巧點,主動去洗碗或做功課,一定可以獲得媽媽盛怒之餘的讚賞。儘管如此,她還是常常悶悶不樂,動不動就發脾氣,讓媽媽莫名奇妙,懊惱不已。

父母常面臨孩子不合的事而頭痛,這種劇碼經常在家庭中上演,處理不當,往往還一演再演,愈演愈烈。其實,父母在這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往往在處理孩子之間的問題時,有加油添醋之虞而不自知。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父母全心的關懷與照料,但常因孩子的出生順序或孩子不同的個性,帶給父母不同的對待方式,老大通常可以單獨享有父母一段全心照顧的時間,父母對老大也有較多的要求,較高的期望,更因為沒有經驗的關係,照顧的心情較緊張,保護過度;老二打從出生就有一位兄姐在前面,形成他先天的競爭對手,父母常會拿照料老大的經驗來參考,心情雖較輕鬆,在內心裡暗自比較總是難免,一旦形諸言行,當然會帶給他們一些壓力。

孩子的特質,更是給父母不同的感受。孩子敏感瘦小,常生病,較易獲得父母「心庝又頭庝」的關心;孩子活潑好動卻又粗心大意,就會得到父母「好笑又好氣」的責備。這些父母直覺的反應,看在孩子眼裡,也許就有不同的感受與解釋。「為什麼爸媽總是注意她而不關心我?」這可能是兩兄弟對父母同一舉措而有不同的感受,因此,父母要常敏察孩子內心的需要與感受。

「你是全家最聰明的小孩」、「你怎麼不能像妹妹一樣聽話些?」「你姐姐的功課不錯,你要多向她學學!」「你哥哥既會文又會武,而你呢?」父母常在孩子間有意無意的比較,無形中助長了孩子間的競爭心理。手足之間競爭失敗的結果,往往是孩子自卑心理的初始來源,也會是一輩子的心理烙痕,其傷害是既深且長。

為人父母常藉機「指桑駡槐」「殺雞警猴」,淺則讓孩子覺得委曲,深則造成受罰孩子覺得不公平,心懷怨恨「都是你們,害我被駡。」「又不是只有我錯,為什麼只駡我,一定是爸媽比較不喜歡我」,這些帶有怨言的感受,也是造成日後兄弟不合,親子關係緊張的伏筆。 面對孩子吵架,父母常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希望儘快處理掉爭端,可讓氣氛平靜。但處理不當時,反而會讓孩子心有不平,因此,父母要慎重考慮,不要輕易介入,避免掉入陷阱。

除非有明顯的肢體衝突,或以大欺小的情節,否則,耐心等待是唯一良方,也是個有價值的選擇。看看他們的口角衝突是否能進入協商過程,不要急於介入。從發展的觀點來看,孩子之間的吵架,可以是學習社會化的過程,實不必過份緊張,只是,要父母冷眼旁觀場可能爆發的戰爭,有時對父母而言,是個莫大的考驗。若過程過於激烈,父母可採用「暫停原則」,讓他們各自單獨在一起,冷靜思考後再進行溝通討論,是一種較不會引起爭端也較無後遺症的方式。

對於孩子之間的問題,我有一些想法,僅供父母參考:
一、接納孩子個人的天賦或特質: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不同的特質,特別是當我們對某一行為作負向評價時,更不要忘了去看看它的正面意義,不宜輕易論定其「好壞」因而,你需要「全人」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孩子,接受他們的差異。

二、忽略孩子的告狀行為:孩子經常以告別人的狀,來彰顯自己的好,是一種不健康的方法。漠視他的告狀,可以消瀰這種行為,重要的是,要去注意他背後的動機與需要,在他表現良好得體的行為上「給予注意鼓勵」,讓他知道用「正當的管道」去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至於被告狀的孩子,需要的話,以私下個別處理為宜。

三、鼓勵孩子與自己比較與人「比較」,有時會刺激上進的念頭,但老處於劣勢,結果則會適得其反。拿自己來比較,指出他的努力與進步,注重個人天賦貢獻,讓他有成就感,注重「內在評量」(每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孩子則學會信任自己。

四、 鼓勵孩子分工合作:孩子之間,要他們自行負責,不要要求老大總要替弟妹服務,或是弟妹要替兄姐跑腿,可養成獨立的習慣。另一方面,透過家務的分工,以「開會」,「自行討論」或「彼此條件交換」,鼓勵他們自願與他人協調合作,共同完成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