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資訊內容

打開他的心門-2011/2/19劉玲惠

   打開他的心門-作者:劉玲惠 喆方心理諮商所所長

自從維德的媽媽過世之後,爸爸就搬過來與維德這小家庭一起住,生活上的照顧無虞匱乏,如今已過多年,似乎傷痛己漸漸平復,唯獨老人家一向不多話,常看他老人家獨個兒坐在庭院的小凳子上往外看,人來車往,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身體上還算硬朗,眼神却透露出無限的孤寂空洞,維德曾利用假日帶全家老小去遊樂區散散心,想的是:那兒人多,也許會讓老人家暫時忘却內心世界,可以融入人群的歡樂聲中,看來老人家是不拒絕,但沒多久就喊累,也不容易經常如此安排,(偶而會聽到他對過往的親友喟歎著:人老了,沒用咯!等死嘛!他不能做什麼。)實在不忍心看見他老是沈浸在無止盡的發呆中,却不知如何是好。

在我們週遭的親友,不乏如維德父子般的處境,許多孩子常可以與媽媽叨叨絮絮,無話不談,而跟爸爸却三言兩語就無話可說,因此,當父母進入老年之後,喪偶的男人,常覺得沒有談話的對象,子女也不知如何與之交談,以致終日鬱鬱寡歡,縱使生活上衣食無缺,心裡上却空虛得很。沒伴的老年,容易加重對子女的心理依賴,如果平時就不習慣用口頭來表達內心的想法or期待,更會轉化成身體上的病痛。

有些老年人平日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有的碍於情面,不知如何表白自己的情感,轉而以抱怨人生或責備子女的方式,反而讓子媳難以與之相處,甚之避而遠之。 傳統的孝道,常讓人以為:父母年老了,要為他服侍得無微不至方得宜,但許多方面証實,能夠鼓勵老年人有能力的部份,儘量自己處理,可以增加他的自信與自尊,而老人家無能為力的部份,再加以協助,能視需要而插手,是對老年人比較健康的方式,讓他覺得「晚年仍是有所用的。」

心理上的獨立自主,也是很重要,心理上與情感上的需求,不要一味放在兒孫身上,如此生活也比較自在。老年時,老友凋零,逼得自己不得不正視死亡,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但儘日細數光陰,不如活得精采些,避開它的陰影,還可以添加活力。

拓展人際,開擴生活圈,是一條必然的路。人際關係可以從身邊開始,兒媳子孫都是可以,主動與週遭的人打交道,走訪鄰居或參與附近的老人會。儘量與街坊鄰居打交道,主動參與他們的紅白事,總比被動住在家裡等人來訪,機會多得多。若老人家對環璄不熟甚至有的生性好靜,沒有這個習慣,恐怕身為子女的人得幫點忙,你也可以主動先邀請適合的人到家裡來坐,再慢慢鼓勵老人家走出家門。

曾聽聞一群身體硬朗的老人家,主動成立社區巡守隊,踏遍社區各角落,一方面運動身體,一方面替社區守護門戶安全,一舉數得。走出門戶,參與義工,即是更加積極主動的事。 許多老年人,最習慣的事就是看電視,其實,久坐無益,電視看久看多,不但會發膩更無助於身心。

換個方式,如聽收音機,還可以邊做家事或運動,坊間有許多專家演講的錄音帶或宗教單位出版的錄音帶,主動買些來孝敬老人家,在家排遣無聊,還可以學習精進,輕鬆點,幫老人家買些他年輕時喜歡的歌曲或戲劇錄音帶,也是很好的方法。

另外,投老人家之所好,買些花草或小動物,讓他料理,拼圖,棋藝或獨個兒可以從事的手工玩藝,都會讓他的家居生活生色不少。假日裡,帶老人家走訪老友或親戚,參觀民俗活動或展覽,都會讓老人家歡愉一些時日。

利用社會上的資源,充實老人家的生活,也是很進步的方法,當老人家健康不錯,可以鼓勵他就近參加長青學苑,交友與學習兼顧;若健康不佳,有安全上的顧慮,或可找托老所,像小朋友上下學般,白天可以有適當的處所和活動,愈來愈多的老人機構,可以為老人服務,子女可仔細為他評估,提供參考與協助,鼓勵他拓展生活圈。
讓老人家有機會說話,打開話匣子,是最方便的舒解方法。
利用時間,整理出一本本的照片,讓他翻閱,如:親戚長輩的、自己的、孫子的…,有機會懷舊,許多老人家都會愛不釋手。

可供懷舊的東西很多,除照片外,衣物、紀念品、手工藝…等等,仔細謹慎維護它,更重要的是,提供老人家陳述的機會,而兒孫輩的「仔細聆聽」及「有興趣的發問」,會是老人家滔滔不絕的樂趣泉源,這個惠而不費的方法,每個子女都輕易可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