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資訊內容

如何疼惜自己並協助目睹家暴的孩子-2012/7/20劉玲惠

  如何疼惜自己並協助目睹家暴的孩子
作者:劉玲惠
 

身處一個有暴力的家庭,很多父母容易會有無力與無助的感受,情緒低潮像深陷泥淖,難以自拔,當他們忙著舔拭自己的傷口時,或許忘了或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忙孩子,而低估親子關係對孩子的影響力。

通常,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力量。透過專注地傾聽、協助孩子了解事件、為他們說明週遭人事物的運作,以及緩衝孩子的情緒等,父母得以幫助孩子度過最痛苦的創傷。

兒童受到驚嚇時,親人或老師通常是他們的最重要的資源。研究證實,特別是父母本身,更能夠緩和兒童在壓力情境下的情緒。      

首先,父母一方得先學會照顧自己,疼惜自己。這或許是個困難的議題,努力地站穩你身為父母與夫妻的角色,保護好自己,盡量避免陷入暴力的漩渦,相對也保護了孩子心目中異性的形象,篤定地為自己的情緒療傷,為自己也為這個家人維持一份希望與穩定的力量,做出對你和孩子最好的選擇。

因此,替這些難解的議題找尋適當的單位來協助,為這個家的每個人尋找一個出口,都是必要的考慮。    
接下來,當你面臨孩子瑟縮在暴力的陰影下,你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幫助孩子:
一、 主動跟孩子談論有關他所經驗到的暴力經驗。通常我們在跟兒童接觸過程中,他們會表示,向人傾訴他們的害怕的記憶,是很有幫助的。成人通常會顧慮到社會的觀感,想到「家醜不可外揚」,但是這樣的封閉與隱諱,會加重情緒的負擔,因此,兒童反而能跟一個信任且關懷的成人建立好安全關係,並且表達出他心裡的感覺及所有的疑惑之後,會產生釋放的效果。

二、 談話過程中,盡量地傾聽。在談話中告訴孩子,如果他想說說心裡的煩惱,你會很樂意聽。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覺,不要藉機說教,多聽少說。肯定孩子的感受,避免不當的樂觀與否定。不要有任何責怪孩子當下的反應,更該去了解孩子當下的行為與想法。同時,要尊重孩子坦露的步調,不要因為心急或好奇而追問暴力的細節。

三、 謹慎地向孩子解釋暴力事件。內容應該符合孩子的發展階段,並且只給他們所需要的,不需過度解說。因為孩子的思想可能偏向於以自我為中心,以為一切的事情都跟他有關,是否因為他不乖或做錯了什麼,才會釀成大禍。解釋的首要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暴力事件不是他們的錯,這樣做,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傳遞一項訊息--這種話題是可以討論的。即使父母之間暴力相向,你所為孩子所做的詮釋,足以讓整件事情煥然不同。

四、 要注意你在字裡行間所透露的對另一方父母的觀感。孩子會根據你的描述來形塑對另一個父母的感受與判斷,「過分誇大」與「極力粉飾」,也容易帶給孩子困惑或同盟的情緒,同為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孩子無法割捨與選擇,讓孩子跟你站在一起,對日後的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並無太大的助益。因此,關注孩子所感受到的比你所關注的是非對錯來得更重要些。

五、 幫助孩子重新覺得生活有秩序,每天有一定的事情要做。在創傷事件粉碎孩子的世界之後,他們急切需要常規生活與可預期感,恢復他們的生活秩序感,相對地,也有益於情緒的平穩。建議父母在孩子睡覺前多留些時間陪伴他們,讀個故事,或做些可以讓孩子放鬆或安心的活動。年幼的孩子跟父母分開會感到十分焦慮,因為他會擔心可依賴的父母是否會消失了或一些不可預期的傷害,所以如果父母要離開,事前應該跟他們討論並小心解釋,避免他們有不當的聯想與臆測。

六、 真誠地回應孩子的恐懼與擔憂,並且盡量向他們提供安全保證。父母的無力感,部分來自於他們通常無法提供孩子任何的安全保證。孩子需要聽到身為成人的你,正努力去做每一件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安全的事,這種宣示對年幼的孩子具有安撫作用,即使我們知道自己能做的十分有限。但是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能有所作為對孩子而言,是一個積極正向的保證與期待。

七、 多肯定孩子,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在家暴的環境中,充滿了一個混亂而無助的氛圍,對一個孩子而言,能夠讓他感受到父母的糾葛與暴力,與他的好壞無關,提供一個對孩子充滿愛的環境,能夠讓他覺得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對於克服無助的哀怨與憂傷,是另一股正面的對抗能量。

八、 讓孩子知道「暴力是沒有藉口的!」不論別人是否犯錯,任何人都不可以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讓孩子認識「暴力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當然父母對於孩子更不能以暴制暴,堅定而溫和地表達,鼓勵孩子以討論、發問或自我肯定等方式來面對挑戰。當孩子出現暴力行為的時候,以「教導」代替「制止」,讓孩子有機會重新學習適當的行為。                                           (作者是喆方心理諮商所長,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